人類的糞便不再是廢棄物,而是正在成為一些醫院、機構“重金懸賞”對象。
最近,有報道稱,根據多個招募通知,“捐糞”補貼300元/次,每個月最多22次,額外每個月獎勵1000元。如果按照滿勤來算,一個月收入近萬元。
這些相關報道也隨即引發熱議。
而近日,寧波市胃腸與肝病轉化醫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寧波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也即將招募新一輪“捐糞”志愿者,相關課題研究團隊負責人周玉平博士向潮新聞記者介紹,提取的“糞菌”用于治理難治性結腸炎、重癥便秘等,甚至小兒自閉癥、帕金森類神經科疾病。
但網友們所說的“帶薪拉屎”,真如字面這么簡單嗎?并非如此。
潮新聞記者了解到,能被“懸賞”的糞便,除了“形色好”之外,志愿者還需經歷海選、體檢和面試三關,合格志愿者“百里挑一”。甚至,一些科研機構還面臨著“一糞難求”的尷尬。
招募“千里挑一”:
“卷”情商、智商和顏值
“即將招募的‘帶薪拉屎’志愿者,主要面向大學生群體。”周玉平向潮新聞記者介紹,而且最好能來實驗室當場捐獻糞便,新鮮的糞便更有利于提取“糞菌”。
整個過程是怎樣的?記者了解到,當志愿者來到實驗室,需要用專門為“糞菌”提取研發的高科技“馬桶”,它是個小型藍色罐子,底部連著采集機器。采集到的糞便,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攪拌、分離、漂洗、過濾、提取,“糞菌液”便采集好了,可直接用于“糞菌移植”臨床治療,也可在-80度環境中冷凍保存數月,供后續治療使用。
有說法稱“志愿者招募條件嚴苛,比獻血復雜”。對此,周玉平深有同感,獻血志愿者評估有明確指標,“糞菌移植”志愿者招募需要經過海選、體檢和面試三個環節。因為腸道“糞菌”影響我們身體的方方面面,所以對志愿者選拔要求特別嚴苛,指標檢測是更復雜、更全面。
“海選環節主要是調查半年內捐糞志愿者的健康狀態,要求生活方式健康且規律,沒有感冒、用藥以及家族疾病史外,還需要拉出健康的‘香蕉便’。”周玉平介紹,第一關淘汰率最高,初步排摸后,幾乎近80%的志愿者都不符合要求。
第一輪晉級的志愿者,還將經歷抽血、影像學類檢查,血檢指標類似產檢,會細致到生化學、免疫學、細菌病毒等感染檢查,項目類別多達二十多個。到最后一關面試,周玉平還會親自把關。
“我會觀察志愿者的整體精神氣質,通俗上說考量情商、智商和顏值。”周玉平向潮新聞記者介紹,如果有選擇余地,他們還傾向于找顏值高的志愿者,優中選優選擇最好的供體,優秀志愿者可能也有更優秀的“粑粑”,會帶來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招募“帶薪拉屎”志愿者,一直是老難題。周玉平記得,2020年第一次發布招募通知,便感到一股“涼意”,根本不像獻血一樣得到認可。有些人覺得“捐糞便能領錢”是在開玩笑,還有些人覺得害羞……
“我們第一次招募‘帶薪拉屎’志愿者,只能面向寧波大學百余名醫學專業的學生,他們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容易配合。有了第一批志愿者后,第二次才將招募面向寧波地區的大學生。”周玉平發現,總體通過率并不高,大學生群體約3%-5%的人合格,社會人群只能“千里挑一”。
醫護人員正在制備糞菌。受訪者供圖
“糞菌”可治療
自閉癥、多動癥等神經疾病
“糞菌移植”技術在國內外興起,它是指將“糞菌液”通過特制的管子,分次灌到患者腸內,以此培育新的益生菌菌群。通俗上理解,新糞菌將以往腸道的“土著”糞菌趕走,將建立全新腸道微生態。
國內多名研究“糞菌移植”專家發現,盡管志愿者供體都符合標準,但是對病人療效果存在差異。有云南研究者發現,生活在云南深山的傣族志愿者捐獻的“糞菌”,治療腸道疾病效果更好。深山里原生態的生活方式里,人體確實存在特殊益生菌。
“在浙江,我們也在尋找更優質的志愿者。比如采集舟山一些環境好的小島上的志愿者糞便,檢測是否存在提升療效特殊益生菌。”周玉平向潮新聞記者介紹,這將是接下來“帶薪拉屎”志愿者的重點招募方向之一。
這幾年,通過媒體科普宣傳,民眾對“糞菌移植”技術有了初步了解。有一些患有重癥便秘的老年人拿著報紙找到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醫生,他們關心“‘糞菌’能不能治療便秘”。也有一些湖北、福建、江西等外省病人趕來治病,還有黑龍江病人服用“糞菌”凍干膠囊,治療腸道潰瘍。
周玉平向潮新聞記者介紹,“糞菌移植”其實只是治療腸道菌群失調相關疾病,但是這種病人涵蓋的范圍很廣,包括了很多腸道外疾病,比如各系統腫瘤、內分泌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這些均與腸道微生態失調有關。因為腸道菌群會分泌很多代謝產物,這些滲透到血液,再通過血液循環流向大腦影響神經系統,進而像神經遞質一樣影響全身各個系統。
目前,“糞菌移植”手術在上海、廣東等全國十多個省市均已面向患者收費治療。“我們團隊之前作為科研臨床研究,為一部分患者進行了免費治療,現在我們正在積極申報浙江省收費項目,以便為更多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寧大一院消化內科學科帶頭人葉國良向潮新聞記者介紹。
部分疾病取得好療效
醫學應用還在延伸
其實,起初“糞菌移植”這項研究只是為了治療消化科疑難雜癥。目前,臨床驗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這些消化科難治之癥,還有難治的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均已經通過“糞菌移植”取得顯著療效。
后來經過臨床研究發現,“糞菌移植”可治療小兒自閉癥、多動癥,老年人的頑固性便秘、頑固性腹瀉,以及腸道潰瘍、腫瘤患者放療后腸道并發癥、肝硬化晚期等。特別是一些腫瘤相關疾病,比如子宮內膜癌患者經過放療之后,腸道出現潰爛,患者嚴重的腹瀉、便血,“糞菌移植”對這類“放射性腸炎”的療效也較好。
“此外,我們正在研究糞菌用到腫瘤免疫治療的減毒增效。”周玉平介紹,由于腫瘤分型復雜,僅小部分癌癥患者對免疫治療有效果,但很多患者收效甚微,他們研究發現治療效果好壞跟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和結構有關系,可能存在某一群細菌能幫助免疫藥物提高療效。
目前,周玉平及其團隊在接種腫瘤的小鼠身上做實驗,將治療效果很好的腫瘤患者的糞菌移植到小鼠身上,他們發現小鼠同樣具有較好療效。“我們發現療效反應佳的患者糞菌為健康志愿者捐獻的,更為有效,打破了糞菌只需要健康志愿者的傳統觀念。”周玉平表示。
潮新聞記者了解到,“糞菌移植”技術是一項古老又年輕的醫學項目,中國古代就有“金汁(糞便埋在地窖發酵后的液體)”作為中藥入藥的記載。在現代醫學領域,相關研究僅開展十余年,我國臨床研究成果走在國際前列。
根據知網顯示,“糞菌移植”相關文獻多達千余篇,該項技術被應用到腎病、肝病、心衰、肥胖、糖尿病、癌癥、兒童自閉癥,或是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治療。其中“糞菌移植”對腸道,以及自閉癥的治療研究,是被研究引用的熱點。
隨著“糞菌移植”研究深入以及臨床應用增多,“帶薪拉屎”志愿者招募將會常態化開展。周玉平介紹,目前很多“糞菌”醫療方法還都處于研究階段,也是醫學界的全新探索,這項醫療手段將隨著更深入研究,在人類疾病治愈中發揮重要作用。
網友評論
責任編輯:張宇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