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向前,民生向暖。牡丹江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從就業、就醫、養老等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落實落細一項項改革舉措、一張張“民生清單”,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就業優先 筑牢民生之本
“我是瓦工,以前找活特別不容易,只能今天去這個路口支塊牌子,明天去那個路口跟相熟的人一起等活兒。”牡丹江市陽明區陽明社區居民、靈活就業人員蘇先生說,“最近在社區看到‘社區就業地圖’上標注了‘零工市場’的位置,現在我都直接到‘零工市場’找活兒,真是太方便了。”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為滿足不同層面勞動者就業需求,今年以來,牡丹江市人社局以社區為繪制單位,通過實地調研、制定模板、以點帶面、逐步鋪開的方式,經過近2個月的時間,在全市173個社區全部繪制完成集轄區基本信息、人口結構、用工需求、就業服務網點、公共就業服務事項等信息于一體的“社區就業地圖”,社區覆蓋率達100%。
此次建設的牡丹江市“社區就業地圖”以各社區行政區域圖為藍本,重點標注了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培訓機構、零工市場、社銀合作網點等各類就業服務機構,以及銀行、家政公司、商超等市場主體位置,讓居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轄區內就業服務網點的分布及服務內容,并能夠按照地圖中的聯系方式直接對接就業服務網點。
牡丹江市“社區就業地圖”投入使用后,社區還通過摸排轄區內的用工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零工用工需求,在“社區就業地圖”上對招聘主體進行標注,將崗位信息全部集中到“招聘信息”模塊,保證招聘信息全面、即時、有效。
西安區西三社區工作人員小李告訴記者:“以前居民找工作,要去市里的人力資源市場,還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社區就業地圖’建成后,設置了專門的招聘信息模塊,不僅有轄區內的崗位,還有全市的崗位信息,更新也很及時,只需要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了。”
在研發和推廣“社區就業地圖”的過程中,牡丹江市人社局還根據居民的就業需求,在“社區就業地圖”上配置了活動通知、求職登記卡、就業創業政策、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和技能培訓課程等“口袋式”特色模塊。“活動通知”模塊發布社區近期開展的招聘活動預告;“求職登記”模塊在求職人員填寫個人信息后,由社區工作人員統一匯總需求形成臺賬;“就業創業政策”模塊重點宣傳就業創業方面的相關惠企利民政策;“公共服務事項清單”模塊展示社區承擔的公共就業服務事項;“技能培訓課程”模塊是社區對近期開展的技能培訓課程預告,居民可以根據需求參加技能培訓。
慶旺社區的居民王大哥說:“這個‘社區就業地圖’里面不僅有招聘活動和技能培訓的通知,還有詳細的就業創業政策,真是太全面了。我通過地圖看到了長德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養老護理培訓課程很適合我,培訓結束后,我成功地在家門口找到了護理員的工作。”
服務集成 讓群眾少跑腿
“沒想到現在辦退休這么方便,社保、醫保、公積金只在一個窗口就能一起辦了!”牡丹江市自今年3月中旬被省里確定為全國“退休一件事”快審快辦試點地區以來,已為近8000人辦理“退休一件事”相關業務,企業和群眾辦事滿意度、獲得感明顯提升。
退休申報審批是企業、群眾高頻辦理事項,以往常常需要跑多個部門、排多個窗口辦理,企業、群眾往往要承受跑動之苦、排隊之痛。為此,牡丹江市人社局深入推動“退休一件事”服務專區建設,申報審批業務線下“集成辦”。該局打破部門和科室建制,將行政審批、檔案管理、業務經辦等退休申報審批相關工作人員整合在一個區域,在專區開設5個服務窗口,一窗對接全部退休申請業務。
通過采取“前臺一窗受理、后臺聯合審批、綜合窗口出件”的經辦模式,企業和辦事群眾在受理窗口提交申請后即可休息等待。窗口工作人員將申請材料分類推送至后臺相關科室進行聯動審批,實現退休申報、審批、待遇核算等10個業務環節“一站式”辦理,審批速度提升3倍,真正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不跑腿”。
加快服務集成,讓更多群眾少跑腿。牡丹江市人社局從關乎失業人員切身利益的失業登記手續、待遇申領、再就業培訓指導等高頻事項入手,持續推進“失業一件事”“打包辦”,在全省創新推出“失業一件事”集成服務。啟動試運行20天以來,共辦理關聯事項229件,其中涉及人社部門151件,醫保部門70件,社區8件,惠及失業人員75人。
據介紹,“失業一件事”是將涉及人社部門的“失業保險金申領”“求職登記(含崗位匹配推送)”“職業技能培訓意向采集”“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續保(養老保險)”“社保繳費記錄查詢”“檔案托管”“退休辦理”7項業務,醫保部門的“參保人員增減員申報”“代繳基本醫療保險費”2項業務,以及在社區辦理的“失業登記”共10項服務事項集成為“一件事”辦理。
改革前,這10項業務需持8份表單、11份業務受理要件到11個業務窗口分別辦理,辦理時長往往需要1周。實施“失業一件事”集成服務后,失業人員僅需提出一次申請,提供一份表單、一套材料,跑一個窗口,就可以由經辦人員通過后臺轉辦、并聯辦理的方式,完成相關事項申請,并通過手機短信的形式及時收到辦理結果,有效解決參保失業人員群體實際需求。
“醫”心為民 提升群眾獲得感
牡丹江市衛健委為解決患有惡性腫瘤、疑難重大疾病患者的病理、影像明確診斷難的問題,成立了牡丹江市影像診斷、病理診斷免費公益會診中心,搭建全市影像、病理會診平臺,免費為全市患有惡性腫瘤、疑難重癥患者進行多學科會診,有效緩解患有疑難重癥疾病群眾看病難問題。百姓通過會診平臺,隨時能夠享受到來自全市權威影像、病理專家的診療服務,讓百姓“不用求人”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診斷服務。自4月份以來,市影像、病理免費公益會診中心已為185位惡性腫瘤、疑難重癥患者提供會診服務,減免會診相關費用3.7萬元。
牡丹江緊緊圍繞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難點、堵點、痛點問題,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能力,牡丹江市衛健委以委直屬8家公立醫院“一院一策”創建優質服務品牌為示范引領,調研分析群眾就醫的主要困難,根據各醫療機構自身性質、特點,整體謀劃,系統施策,通過以5G互聯網與慢病互通、建立慢病家庭醫生團隊、搭建全市會診公益平臺、完善就診流程一體化服務模式、為特殊就診群體開設延時診療等多層面、多維度推出惠民、利民、便民的實際舉措。
該市充分發揮醫療資源豐富的優勢,拓寬服務思路,制定了《牡丹江市衛健委推進公立醫院“一院一策”創建優質服務品牌工作方案》,以點帶面,打造具有牡丹江市服務特色的優質醫療服務品牌,實實在在為百姓解決就醫難問題,滿足百姓就醫需求,提升就醫體驗,改善就醫感受,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健康獲得感、幸福感。
鄉鎮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優質醫療資源匱乏,自我健康意識不足,一直是影響基層百姓健康的重要因素。為使鄉鎮百姓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有效提升健康意識,牡丹江市衛健委以“名醫下鄉服務百姓 提升百姓健康意識”為目標,聯合公交部門打造“雪城健康大巴車”,將其作為三甲醫院進鄉鎮的統一用車,通過在車體上印制“三甲醫院下基層 名醫送到您身邊”“家庭醫生簽約”“健康牡丹江”等醒目標語,搭載著醫療專家和宣傳材料,穿梭在城市街道、鄉鎮村落,有效發揮了健康宣傳作用,打造移動的“健康名片”,讓鄉鎮百姓既“夠得著”,又“看得見”。
截至目前,全市10家三甲醫院共深入鄉鎮出診73次,舉行健康講座、培訓74次,派出醫務人員373人次,服務3500余人次,為鄉鎮百姓就近享受優質醫療資源、提升自我健康意識提供了極大便利,“雪城健康大巴車”的開通,架起了三甲醫院與基層百姓之間的“連心橋”。
完善服務 “養老”變“享老”
日前,記者來到牡丹江市西安區江濱社區的乾翔社區康養中心。門口的保健坐墊上,老人正在進行免費理療,身著長裙的阿姨們伴隨著音樂翩翩起舞,一派溫馨祥和的景象。
進入490平方米的社區康養中心,餐廳、日間照料室、理療康復室、汗蒸室、綜合活動室、書畫角、圖書角、適老化展示廳等功能區寬敞明亮、區域劃分明晰。
“我們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就餐助餐、日間照料、短期托養、助醫助行助潔、健康指導康復、養老監管服務、便民代購代繳、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服務項目,輻射江濱社區4000多名老人。”乾翔社區康養服務中心負責人薛峰說,該中心自去年5月運營以來,面向社區不同老年群體提供有償、低償、無償服務。其中,面向轄區特困、低保、低收入老人提供低償和無償服務項目15項。
“以老人就餐為例,目前每天在中心就餐的老人有40人左右,其中包括7名低保特困老人,我們還為5名失能老人上門送餐。”薛峰拿出菜譜告訴記者,“正常就餐標準為午餐9元、晚餐5元,送餐3元;特困、低保人員午餐6元、晚餐4元,送餐免費。午餐是兩葷兩素兩主食和一道湯。我們聘請了專業的廚師,根據老人的需求將菜品進行改良。”
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擦亮“幸福養老”底色。牡丹江全面開展全市普惠高齡津貼登記工作,為具有牡丹江市戶籍且年齡在80至89周歲的老年人發放普惠高齡津貼,每人每年不低于300元(按月發放,每人每月25元),截至目前線上線下登記受理5萬余人。加快推動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服務工作,已入住養老機構困難失能老年人48人,發放資金80625元。加快實施老年助餐工作。聯合市場局等11個部門制定出臺《牡丹江市積極發展老年人助餐服務行動計劃(2024-2026)》,累積爭取上級老年助餐服務專項資金143.76萬元,全市已建成老年助餐點35家,營業17家,日均就餐達600人次。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已為2357名老人建立探訪關愛檔案,開展探訪關愛服務10476次。
排憂解難 回應民生關切
10月22日,來自牡丹江市232所學校的1581名學生及家長作為首批校園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員正式上崗,共同監管“校園餐”。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問題,關乎百姓的健康甚至生命。只有保障校園食品安全,師生們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學習之中。“牡丹江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首批上崗的校園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員任期三年。在任職期間,他們將定期深入學校對食品原料采購、加工制作、餐具消毒等進行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并反饋建議。他們還將積極向社會宣傳政府、學校在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校園食品安全工作中,積極為校園食品安全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幫助工作人員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監管機制,提高校園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不久前,在穆棱市馬橋河鎮東風村四組,工作人員通過打機井、增加供水時長和更換水泵等方式改善供水環境,滿足了169人的日常用水需求。農村供水保障工程讓村民從“有水喝”到“喝好水”,全市農村飲水從“面的覆蓋”邁向“質的提升”,成為群眾受益最直接、受益人口最多的民心工程之一。
投入力度,彰顯民生溫度。記者從牡丹江市水務局獲悉,今年以來,該市農村供水保障水平穩步提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不斷提高,共落實農村飲水工程維修養護資金598萬元,爭取2024年農村供水保障工程下達計劃資金3473萬元,受益人口17.5萬人。
保護生態環境,是創造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日前,記者從牡丹江市河湖長制辦公室獲悉,該市以強化河湖長制為抓手,積極開展10條幸福河湖建設工作。截至10月8日,該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今年10條幸福河湖的建設任務。
據介紹,去年,通過縣(市)自薦、牡丹江市申報,穆棱市穆棱河、寧安市玄武湖被評為幸福河湖建設試點。今年,牡丹江市10個縣(市)區圍繞水源涵養型、自然生態型、宜居城鎮型、美麗鄉村型4類形態,建設北大河、小綏芬河、五虎林河、馬橋河、北安河、海浪河等10條幸福河湖,以展現“防洪護民河、景秀親民河、稻香富民河、文化惠民河、冰雪醉民河”的牡丹江生態風貌。
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牡丹江市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功能融合、適度開放,合理布局河湖生態、生活、生產空間,共同構建水美、岸美、產業美、環境美的新時期和諧水生態環境。(記者 劉曉云)
責任編輯:張宇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