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紀德(法國)的《窄門》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部作品。最近幾年這部作品突然流行了起來,在去年更是據說創下了日銷3500本的佳績。喜歡的作品受到市場歡迎總是件好事。但互聯網上關于本書的討論,往往停留在對杰羅姆和阿麗莎兩人“愛情”的贊嘆,更有甚者發明了一種關于悲劇美學的論調。后者令我不禁愕然,因為按照紀德本人的說法,他的作品除了《人間食糧》都是諷刺小說。
19世紀末的法國,一個少年撞見大自己兩歲的表姐因為母親出軌而傷心落淚,年幼的他暗自發誓,要用一生守護她。這既是《窄門》故事的起點,也是紀德和他妻子故事的起點。
當一個少年發誓要終其一生愛一個人時,我們無須懷疑,至少在這個時間節點上,他是真誠的?!墩T》的故事中,主人公杰羅姆把全部身心投入對表姐阿莉莎的愛當中,可以說從那時候起,他便把阿莉莎寫進了自己人生。在這個劇本里,兩人同進同退、長相廝守。幸運的是阿莉莎同樣愛著他,然而不幸的是,她采取了一種有些特別的方式——她千方百計地回避著所愛之人。
杰羅姆和阿莉莎的戀愛就像一場障礙賽,起初年齡是障礙,阿莉莎認為雙方年紀尚小,婚事沒必要過早定下來。后來,阿莉莎的妹妹是障礙,她發現自己的妹妹也愛著杰羅姆,就想撮合他們,這件事以妹妹草率地答應了別人的求婚而收場。到最后,信仰成了障礙,阿莉莎希望杰羅姆能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帝,認為地上的幸福是短暫的,自己和杰羅姆應該在死后到上帝身邊完成結合。
與紀德的另一部作品《背德者》截然相反(在那部作品里,主人公選擇背棄道德,完全遵從自己欲望活著),在《窄門》里我們看到的是被徹底道德化了的愛情,以及由此引發的悲劇。目睹母親不貞行為的阿莉莎,對于自身的情欲一直是回避的。只有在給杰羅姆寫信的時候,她的這一面才會有機會得以展現,所以在書中這些書信都是熾熱、真誠的。她確實愛著杰羅姆,但只要杰羅姆一出現在她身邊,她便總是設法回避。她選擇在杰羅姆的人生路上,扮演一個引導者,而非一個愛人。
書的最后,阿莉莎積郁離世。杰羅姆和表妹在一間裝滿了她遺物的房間里,懷念故人。阿莉莎成功了,她成了杰羅姆心中的永遠。那么如果只看故事給出的信息,或許去贊嘆一句悲劇美。但小說跟《背德者》《田園交響曲》并稱為道德三部曲,而不是愛情三部曲是有其原因的。作者本人對杰羅姆和阿麗莎感情的態度否定大于贊賞。
前面提到,阿麗莎對于杰羅姆的感情是摒棄了情欲的。那么杰羅姆呢?書中沒有明確提及杰羅姆對于自身情欲的看法。但我們從個中描寫里,似乎能看到一些令人不安的端倪。
對于婚內出軌,造成阿麗莎悲劇的舅母呂希爾·布科蘭,杰羅姆的態度是曖昧不清的。從他留有一張舅母的小畫像的行為可以看出,至少還遠沒有到勢不兩立的程度。
我們知道,年幼的杰羅姆曾有一次和呂希爾獨處的機會,這位行事乖張的舅母把手臂伸進了外甥的領口;還有一次,杰羅姆撿起了她掉在腳邊的書。至少童年時期的杰羅姆,帶著某種程度的羞恥,是為呂希爾所吸引的。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青年時期的他會一度忽視阿麗莎與呂希爾的相像?一個合理的解釋是,他不想把自己對阿麗莎的情欲來源和她母親聯系起來。畢竟后者正是自己所愛之人的痛苦源頭。
于是當我們看到,阿麗莎在后來一心撲向宗教信仰,遠離詩歌和文學這種容易勾起情感波動的消遣,遵守道德以至于成了呂希爾的反面。便不難聯想到,阿麗莎也許已經發現了杰羅姆一直以來諱莫如深的動機。
在一般的愛情當中,愛意和情欲都是這段關系中無法剝離的部分,相輔相成地塑造幸福生活;但在杰羅姆和阿麗莎道德化的愛情當中,情欲卻是必須被抹除的,因為它的來源是如此不道德。而情欲與愛意的分離,恰恰是二人悲劇的源頭。個人認為,這種悲劇只有警示意義,不具備審美價值。
說完書中的故事,我們回頭看看現實世界。紀德和妻子瑪德萊娜的婚姻并不幸福,跟書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是,兩人的感情在信件中真誠、熾烈,但生活中紀德對妻子卻是回避的——少年確實愛著表姐,但由于一些原因,他采取了一種不帶情欲的方式。這種情欲和情感的分離,也許正是紀德創作《窄門》的靈感來源。
1938年瑪德萊娜去世后,晚年的紀德十分懷念她。1951年,紀德去世,遺體葬在了妻子身邊。
?。ㄗ髡撸汉邶埥逃霭嫔??郭 翀)
責任編輯:張宇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