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走進鄉村看變化系列報道(43)
東風鎮:抓“特”創新鑄模式?鞏固成果增收入
9月14日上午,海倫市東風鎮仁東村占地2000平方米的“寒地新型免燒溫室”內,一群村民正在忙碌著栽植草莓,栽苗澆水,很快綠色的草莓苗“染”綠了溫室里泛著黑色的土地……這是記者走進仁東村現代農業園區看到的“風景”。
仁東村晾曬場
“這是栽植生育期短、見效快、可采摘、可觀光的反季節效益型草莓,它們在免燒溫室里可生長到元旦,那時候上市能帶來很好的效益。”海倫市東風鎮黨委書記金玉亮告訴記者。據金玉亮介紹,今年以來,東風鎮積極創新打造富民產業,有序推進全鎮經濟發展。鎮黨委、政府大力推進仁東村新建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寒地新型免燒溫室”產業項目和南興村新進占地面積1944平方米“冷鮮庫”項目的施工建設。這兩個項目預計9月末可全部完工,屆時依托“溫室”項目和“冷鮮庫”項目發展特色果菜種植、鮮食玉米種植”,可進一步擴大產業鏈條,帶領脫貧人口走穩定脫貧、持續增收、帶動農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實現資產效益最大化。
仁東村黨建廣場
仁東村矮株釀酒高粱
東風鎮的產業發展可謂是別具一格,仁東村的發展模式似乎代表了全鎮的產業發展情況。金玉亮說,在鎮黨政班子的引導下,仁東村圍繞“特”字做文章,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拓寬產業發展空間,延展產業發展路徑,讓產業園區向“效益型”集群園、“特色型”產業園、“高效型”經濟園和“旅游型”生態園方向轉型發展。仁東村在創新產業發展中,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則,努力打造效益型產業發展新模式,全面提升集群產業發展規模,實現多渠道促增效,把產業園規劃打造成了特色草莓采摘、綠色蔬菜生產、小龍蝦、河蟹、林蛙特色養殖、蝦稻米養殖區,富有文化內涵的綜合體驗區、垂釣休閑娛樂區、自助美食的特色餐飲區、綠色農家小院采摘和兒童喜聞樂見的水陸娛樂園,向“效益型”集群園方向轉型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拓展增收渠道,實現了農民富裕的目標。光伏產業是仁東村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2018年仁東村興建了光伏電站產業項目,建設容量496.54千瓦,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近幾年累計實現收益127.84萬元,成為仁東村的支柱性產業,有效地拉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的增長,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很大幫助,助推了鄉村振興發展,解決了村級公益事業資金短板的難題;溫室大棚特色產業是帶動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徑,2020年仁東村對上爭取到國投項目資金221萬元,又自籌24萬元,興建了仁東村產業園區,建設了4棟共計2000平方米的溫室養殖大棚和12棟共計7200平方米的鋼骨架蔬菜大棚,2021年產業園區利用溫室大棚發展冬季小龍蝦、河蟹、林蛙等特色養殖和瓜果蔬菜種植,實現雙贏47萬元,拉動178人就業,使全村群眾不出村即可實現穩產就業,帶動脫貧戶48人在產業園區務工,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2022年溫室大棚養殖的林蛙已發展到4萬只以上,幼蛙已從越冬溫室遷移到室外3棟大棚進行陸地訓養,溫室小龍蝦養殖已發展到5萬只以上,打造的溫室小龍蝦繁殖池也投人使用,實現了小龍蝦自繁自養。溫室大棚種植的草莓、綠色無公害馬鈴薯已產生了經濟效益,溫室大棚第二茬蔬菜長勢喜人。“蝦稻米養殖區”是仁東村占地面積24000平方米的蝦稻共生區,圍池四周設有3米寬的硬化景觀路和兩處圓形觀光臺,并設有防護圍欄,鋪設硬化板道1100延長米,構建出6個蝦稻米種植養殖池,每個蝦稻米種植養殖池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每個池中都設有400平方米小龍蝦養殖池,形成“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中養”的良性循環發展新路徑,實現稻田里養殖小龍蝦15萬余只,產出優質綠色水稻2萬斤。農家院落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增收源”,仁東村創新嘗試建設美麗農家小菜園院落,打造出生態綠色觀光旅游型富民產業,精心規劃設計把農家房前屋后小菜園建成具有不同風格不同栽培模式的農家小菜園院落,栽培綠色蔬菜瓜果,生產黃瓜、油豆角、西紅柿、甜菇娘、番茄、甘藍等新鮮品種,全村生態綠色小菜園占地面積達12000平方米,設計安裝防腐木柵欄2250延長米,安裝入戶門13個,小菜園院內路硬化面積2476平方米,鋪設園中彩色田園小路700延長米,村屯安裝鐵藝方管柵欄10211延長米,安裝入戶門207個。同時充分利用農家閑置庭院,打造民宿美食庭院村落,進一步把民宅改建成仿古式農家四合院、木結構茅草房屋院落,吸引游客游玩賞花、觀光采摘,促使游客進駐農家小屋落進行自采自摘、自助美食,品嘗鐵鍋燉美食,回憶農家生活,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愛國情懷。為了促進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仁東村規劃籌建的利用侵蝕溝治理后成果和周邊用地進行規劃再利用,把占地3000平方米的區域,用來招商引資建設夏季水上娛樂項目,打造兒童及青少年娛樂紅色教育基地,建成后,可吸引游客帶領兒童及青少年來游樂園打卡參觀學習。
仁東村稻田公園,蝦稻米綜合種養區
產業要發展,鎮容環境也要清新宜居。東風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尹艷忠告訴記者,在農村環境整治上,東風鎮也下了很大功夫,全鎮今年共完成造林面積620畝,超額完成海倫市400畝造林任務;落實楊樹栽植面積420畝,共植樹69720余株;落實云杉栽植面積200畝,共植樹40000余株;打造了通鄉和通村公路兩側綠化帶41公里,共栽植景觀樹木30萬余株。全鎮采取自治植物措施治理侵蝕溝28條,治理面積達172畝,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為確保村屯宜居安全,大力開展了閑置危房拆除滅跡工作,在農村閑置危房拆除滅跡工作中,堅持“一份政策得民心、一個標準順民心、一本檔案安民心”,堅持拆除工作滅跡不滅籍,拆除后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穩定不變,有效破解了農村“人走屋空”“建新不拆舊”的“老大難”問題,目前共拆除閑置危房252所,對一些傾斜的倉房、閑置圈舍,殘垣斷壁等全部進行了徹底拆除,將拆除房屋后面積大的地塊,建成小菜園,用于增加群眾收入;對面積小的地塊,栽花種草,進行綠化美化,這樣不僅消除了農村“視覺上的貧困”,而且打造了宜居宜業的優美環境。東風鎮在開展“清化收”工作中,采取“一事一策”的靈活辦法,逐村、逐戶、逐個地塊銷號的工作法,全力推進“清化收”工作的開展,截至目前,共收繳資金2435萬元,化解村級債務713萬元,解決人地矛盾518戶,13個村全部實現了村村有積累、年年有進項。為全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徹底清除農村“臟亂差”現象,推動各村逐步凈起來、綠起來、美起來,按照海倫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清一修一改一建”的工作要求,東風鎮不斷深化“黨建+”模式發揮運用,通過“黨委牽動、支部主動、黨員帶動、群眾行動”,共治理村屯75個,“三堆”(柴草堆、垃圾堆、糞堆)出屯265個,清理臟亂差庭院3000個,綠化美化村屯45個,綠化植樹16萬棵,重點打造了仁東村生態綠化美化示范村莊,綠化美化9000延長米,共栽植龍須柳220棵、白樺330棵、山丁子2163棵、水曲柳600棵、核桃樹1260棵、柳樹740棵、金葉榆2188棵、金老梅13500棵、佛頭花6800棵。
仁東村蔬菜采摘大棚
據金玉亮介紹,東風鎮共有脫貧戶641戶1331人,監測戶41戶72人,按照海倫市委、市政府的總體要求,東風鎮始終把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工作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首要任務,把“防返貧監測”“住房”和“收入”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實現農民增收的核心指標常抓不懈。在住房上,瞄準幾類重點人群的房屋開展工作,采取黨委書記、鎮長暗查,村支部書記明查的辦法,對存在問題的住房及時進行維修改造;在收入上、在幫扶措施上再發力,在增加收入上想實招、補短板、夯基礎,全鎮脫貧戶每戶享受產業幫扶項目不少于3項,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4個脫貧村,依托光伏產業項目收益資金,為無勞動能力脫貧人口效益分紅,人均1000至2000元。2022年全鎮外出務工的脫貧戶共221人,預計人均增收1.5萬元以上;從事公益崗位的脫貧戶和監測戶共125人,預計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從事產業園區務工人員45人,預計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可實現脫貧人口持續穩定增收。
仁東村龍蝦垂釣池
金玉亮表示,鞏固脫貧成果和加快鄉村振興發展,努力把東風鎮打造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環境優美,農民富裕”的新家園,是東風鎮黨政班子的奮斗目標,東風鎮黨政一班人會緊撥發展之弦,高唱振興之歌,為黨樹形象,為民謀福祉,給東風人民打造鎮興村美群眾富的生活環境!
責任編輯: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