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網訊(記者 徐楠 石啟立)“鹽堿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備資源,充分改良并利用鹽堿地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改善生態環境,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全省兩會期間,省政協委員,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趙海濱帶來了“加強鹽堿地作物種質創新研究”的提案。
趙海濱認為,鹽堿地土壤質地黏重、養分匱乏、作物生長困難,產能低下,種植耐鹽堿作物是提升鹽堿地產能的最佳途徑。基于我國目前耐鹽堿作物研究利用存在的突出問題,趙海濱建議,國內外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引進和收集,依托國家寒帶作物種質庫和國家種質資源道外觀測站,發揮黑龍江省對俄羅斯、獨聯體和中東歐國家科技合作優勢,結合國內資源收集等方式,獲得多樣性豐富的種質資源,解決我省優異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匱乏的現狀。
在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與評價方面,趙海濱認為,采用野外原位試種和室內模擬脅迫,通過對耐鹽堿作物生長發育形態、生理生化指標、光合作用等的比較與分析,對收集資源的耐鹽堿性進行鑒定評價,篩選優異耐鹽堿作物種質。
趙海濱建議,在鹽堿功能基因挖掘與機制解析方面,利用遺傳學、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研究耐鹽堿性狀形成的分子基礎,挖掘影響其形成的關鍵基因并解析其功能,闡明其在耐鹽堿性狀形成過程中的遺傳效應,解決作物耐鹽堿分子機制研究不足的問題。
在耐鹽堿作物種質創制與新品種選育方面,趙海濱建議,基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單倍體技術、快速馴化、輻射誘變等技術,在鹽堿地核心區構建高效分子設計育種平臺,加速育種進程,培育更多的作物新品種用于鹽堿地改良。
此外,趙海濱建議,依托種質資源庫(圃)開展科普講座和種質資源展示,將篩選和創制的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實物與數據信息、構建的核心技術、鑒定的關鍵基因、創制的優異種質、選育的新品種等面向社會提供共享服務,推動耐鹽堿作物品種推廣,改善土壤結構并培肥地力,提高鹽堿地利用效率。
責任編輯:劉海龍
審核:董雪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
即時新聞
更多>融媒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