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杯是什么比赛-nba在线直播免费观看-男足亚洲杯2023赛程直播-五人制足球场划线|www.jncul.com




黑龍江網 > 2023年黑龍江省職業教育活動周

【職教故事】劉彩華:黑土地上飛出的金鳳凰 發布時間: 2023-05-12 14:02 來源:黑龍江網

  這條創業之路,于她而言,是一條河,有時激流勇進,有時波光粼粼,有時需要摸著石頭,有時唯恐沒有波瀾,但無論怎樣,她從未忘記欣賞沿途美麗的風景,更未忘記憑著智慧不斷向彼岸前行。

  劉彩華,哈爾濱市雙城市周家鎮東躍村農民,榮獲2012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這是她繼獲得“全國百名高職創業之星”“全國糧食生產大戶”“全國種糧標兵”“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個人”等諸多榮譽之后的又一殊榮。

劉彩華(左一)走上中央電視臺《三農記憶》頒獎臺,獲全 國種糧大戶第二名,年收入200萬元

  一名普通農家女,一名村大畢業生,是怎樣成為當代新型農民的典范,締造龍江女性傳奇的呢?

  農民出身的劉彩華,曾希望靠讀書跳出“農門”,卻在1986年的高考中落榜了,倔強的她很快從困惑與迷惘中走了出來,決定走出一條新的人生路:“在黑土地里讀‘大學’,我要做一個新型現代化農民,在農村開辟自己的一片天地”。當時,劉彩華全家只有40畝地,年收入只能維持溫飽,她不想像父輩一樣生活,這位勤于思考,善于鉆研的女性開始探索農業發展新路子,她到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大學,請教專家、老師,學習農業科學技術,探索致富之路。并于1986年11月,被選派參加黑龍江省星火計劃人才培訓,學習果樹栽培技術。

  1988年,她5元、10元地東家借西家湊,籌夠2000元錢后,在自家的院子里扣起24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劉彩華回憶說:“當年培養出一等苗6000株,去掉成本獲利4000元。那年我才21歲,從一個白白凈凈的高中生,變成了地地道道的農家女,賣完苗當天,回到家坐在大棚里,眼淚止不住往下流”。

  1998年,劉彩華第一次與東北農業大學大豆研究所、省農科院大豆所建立合作,繁育200畝“東農298”大豆良種,至今,她和農戶先后為東北農大、省農科院大豆所共同繁育大豆良種600萬斤,增收160萬元。

  她先后三次到全國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山東壽光,在順利銷售白菜的同時,開闊了視野,更看到了黑土地的希望。2004年,劉彩華投入14萬元村里400多畝耕地,成為縣鄉農技推廣系統試驗示范基地。2008年,由劉彩華牽頭,與109戶農戶達成一致意向,共同申報了3000畝玉米高產示范區,采取了統一整地、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的標準化栽培方式。3000畝玉米全部獲得豐收,總產240萬公斤,創產值260萬元,比普通玉米多收40多萬元。

  2009年,劉彩華成立了良農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第三年,創效益已達千萬元。

  “天道酬勤”,劉彩華憑借不懈的努力,榮獲了2006年度中華農業科學教育基金會“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并在人民大會堂代表獲獎人員發言。她的勵志事跡先后被《黑龍江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同年,她獲得“益農杯”玉米高產大王二等獎,被授予全市“農業科技示范大戶”。2007年1月,被推選為哈爾濱市第十二屆黨代會代表,并榮獲“哈爾濱市十佳杰出青年農民”、第三屆“黑龍江省十大杰出青年農民”“科技種田大王”等多項榮譽。

劉彩華獲中華農業基金會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劉彩華立即報了名,時年36歲的她,帶著對黑土地的希望被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錄取,成為綠色食品生產與管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她勤學好問,掌握了作物、果樹、食用菌的種植栽培技術,學到了植物生理與植物保護及植物學、遺傳學的概念與意義,懂得了土壤肥料、農業生態與環境對發展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性,了解了農業氣象對農作物產量品質形成的客觀因素。加深了對市場營銷、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經濟管理的思考。她將這些知識充分與實踐結合,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6年畢業后,劉彩華毅然回到家鄉。

  作為一名地道的農民,劉彩華始終認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是將所學的知識,全部奉獻在家鄉這片沃土上,因此,她的創業和發展都緊緊地與腳下這片黑土系在一起。

  劉彩華通過農業技術應用為當地農民樹立了樣板,她的生產田成了農民的展示田,她的做法成了農民學習的經驗。她通過廣播、座談、交流、指導等方式將自己的經驗與做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農民,為農民應用農業技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帶動了周邊村屯農戶的共同致富。

劉彩華畢業后帶領農民科學致富,圖為春耕期間她在田間指導農民

  “民以食為天”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平坦肥沃的黑土良田有著巨大的潛能,她在感謝家鄉、感恩父老的同時,立足黑土,奉獻家鄉的信念便更深了,這位上進的農家女又有了新的目標:5年內,規模經營耕地實現50萬畝,依靠現代農業技術實現全程機械化、集約化,產量實現4.5億公斤。

  劉彩華從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她深知科學務農、科學創業的重要性,因此格外重視社會效益。她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提高產品品質,減少污染,農產品價格大幅提升

  2004年9月,東躍村村委會準備將270畝開荒地重新發包出去,村民認為不劃算。她認為應該承包這些地,將這些錢用于修路是正確的。東躍村有三個自然屯,道路全長十幾公里,雨天泥濘難以出行,每逢瓜果、秋菜上市,經常要隔村繞行,極大地制約了村級的經濟發展,雞蛋價格始終比長勝村每斤低0.05元,她表示要為東躍村的主干道的貫通做出貢獻,為繁榮和建設家鄉出力。

  劉彩華的畢業論文題目是《東躍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構想》。通過對東躍村的調查,從分析種植與收支的一系列相關問題入手,提出按照不同農產品對土壤環境的要求,優化農業布局,提出了在繼續發展畜禽養殖的同時,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有機肥深加工等一系列措施與方案。

  作為一名黨員,劉彩華始終按照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一心一意為農民實實在在地做事情,立志為建設新農村付出全部的智慧和辛勞。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她真正發揮出一個村村大學生的作用,立足本地實際,合理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把一家一戶小生產逐步發展成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形式的規模生產,在新農村建設戰線上發揮著重要的示范作用。

  作為一名農民,她認識到觀念轉變的重要性,自覺樹立了大市場、大生產、大流通的全新市場理念。她做事認真、細致、負責,做人誠實、質樸、注重信譽,特別是樂于助人的品行,深受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們和父老鄉親的好評。

  作為一名學生,劉彩華既學到了書本中的知識,也學到了新的思想觀念。憑借其扎實的技術、較強的創業能力和服務意識,利用現代科學知識、全新市場理念,帶領村民致富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現代新型農民的力量。

劉彩華回母校與學生共同研究組織培養育苗技術

劉彩華為母校學生講解種植知識

  在努力和付出之后,她得到了社會和國家的肯定。2009年,她被評為“全國百名高職創業之星”,并被中宣部、團中央遴選為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我與祖國共奮進”宣講團成員。2012年,作為全國五大糧食主產區的種糧標兵走上中央電視臺《三農記憶》頒獎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到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視察時表揚她:“你很能干,你的貢獻很大。我們要全力支持你”。2013年“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前夕,全國婦聯作出決定,授予劉彩華等10人2012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

  劉彩華用智慧圓夢,用勤勞帶領農民致富,是黑土地飛出的金鳳凰,是農經精神的傳承者、傳播者,是農經學院的驕傲、黑龍江農民的驕傲,是龍江女性的杰出代表。

責任編輯:楊柳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