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所以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在齊齊哈爾教育界,崔連和的名字無人不知,因為他是一位“特殊”的校長,他的經歷和作為,本身就是一部人生勵志的教課書。崔連和是一位重度失聰的殘疾人,但他靠著自己的奮進和拼搏,完成了普教序列的學業,并且考取了吉林大學的軟件工程研究生,還在北京大學、人民大學、機械工業等國家級出版社出版了11冊計算機大學本科教材,成為國家計算機學會的會員和國家級計算機競賽的裁判。他走進齊齊哈爾大學任教,成為黑龍江唯一一位站在普通高校講臺上的聾人教師,他還自費創辦了齊齊哈爾信息工程學校并擔任校長。
崔連和因意外少年失聰,他曾經在無聲的世界里孤獨無助,絕望掙扎,心靈中承受的痛苦自不待言,同時,在半失學狀態下的求學坎坷也超乎尋常。在少年的崔連和眼里,求學的價值幾乎等同于生命的價值。崔連和一直深深牢記生命中那種絕望無助的痛苦,所以當他的大學夢想實現,人生獲得成功后,他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想到更多殘疾人生活的困頓。于是,他又有了新的夢想,那就是建立一所可以讓更多殘疾人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學校。1994年崔連和自費開辦計算機培訓班,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壯大,十年間八易校舍、九次搬家,學生從最初的二、三十人,逐年發展到如今在校學生達到500多人,同時每年培訓短期班學生近千人,昔日的電腦培訓班,已經成為齊齊哈爾最大的一所民辦電腦專修學校。
國家政策的引導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專業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促進了職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職業教育已經從兜底教育的邊緣地位,上升到人才培養的重要地位。與此相對應,職業學校也必將突破常規型、粗放型的運轉模式,向精品化、品牌化的方向邁進。順應這一行業轉型的社會背景,崔連和憑借他的超前意識和經濟實力,搶抓機遇,斥資1000余萬元在齊齊哈爾勞動湖畔的黃金地帶,率先營建了一所擁有8100平方米校舍,占地近10000平方米,具有法定資質的獨資普通中專———齊齊哈爾信息工程學校。學校很快成為業內關注的一個品牌,社會力量辦學的一張名片,崔連和也成為全國唯一的一位聾人校長。
崔連和作為校長,出差無論回來多晚,哪怕是深夜,也要先到學校看一眼他的學生,用他的話說“這樣心里才踏實”。在食堂就餐時,他常常端個飯碗在學生中間巡視,哪個學生不吃雞蛋,他會親手扒了皮,“逼”著學生吃下去,他才會離開。學生上課時,他經常在走廊里來回走逐個教室地觀察。每次周考、月考,他會反反復復與專業課老師,與班主任分析學情,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殘疾學生陳志斌家境貧寒,對人生心灰意冷。崔連和得知實際情況后,特招他入學,不僅免去了他的全部費用,還多次與他促膝談心,經過心與心的碰撞,終于喚醒了陳志斌對人生價值的理性認識,激發了求學的熱情,在崔連和校長的關愛下,陳志斌終于學有所成,如今在市殘疾人就業中心工作。
殘疾學生董薇,正是陽光燦爛的年齡,可是小兒麻痹后遺癥奪去她臉上青春的笑容。崔連和校長給她講海迪精神,講司晶意志,用活生生的例子激勵她,終于使董薇正視了自己的殘疾,變得健康活潑、開朗自信。到畢業的時候,董薇已經擁有了非常專業的建筑設計技能,最終被南京第四建筑集團公司大慶分公司錄用,如今已成為該公司的技術骨干。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家長沒想到的,替家長想到”,“家長想到的,替家長做到。”崔連和要求教師要用父母般的情懷對待每一個孩子,聘用教師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先問“你愛不愛孩子,能不能像父母那樣對孩子負責?”他要求教師,“找點空閑,常到寢室看看。找點時間,常陪學生談談。”在信息工程學校,從校長到教職員工永遠把無私的關愛奉獻給校園中的每一個學子。
崔連和校長倡導成功教育,學校沒有差生的概念。學校的口號是“來信校的學生都是好孩子。個個能成才!”學校統一將學業不達標的學生稱為“潛能生”,他們學習、生活上都受到全校所有部門的特別關注和關愛。學校對他們疏導啟迪、援助激勵、靜待花開,促進其強勢智能被有效激活,深度開發。2019年,崔連和再次出資3820萬元購買5萬平方米土地,啟動了新校區建設。2022年,齊齊哈爾信息工程學校喜遷新校舍,至今已培養了3000多名學生。
責任編輯:楊柳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