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良,1939年生人,達斡爾族,國家一級演員,黑龍江省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舞蹈教育家、東北民間舞教學奠基人。曾任省歌舞團、市歌舞團舞蹈演員,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舞蹈教師,省舞協副主席。曾被文化部授予“中青年尖子人才”榮譽稱號,曾獲“黑龍江省首屆德藝雙馨文藝家”“黑龍江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抗洪特殊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待遇。喬良從事舞蹈教學60多年來,編寫了8套具有科學性、系統性、代表性的黑龍江省民間舞蹈教材,填補了我省東北民間舞蹈教材的空白。她創作的《絹花迎春》《小院》等舞蹈作品,先后榮獲全國“荷花杯”舞蹈比賽、“桃李杯”舞蹈比賽大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等榮譽,她執教的“花棍舞”“東北秧歌”被國家列為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
藝術人生·全情投入
喬良小時候家中貧寒,參加集體活動沒有錢買白網鞋,母親便用白布縫在她的鞋上。小學畢業后,她考上了文工團,師從夏春閣、郭喜成、李榮等著名民間秧歌舞藝人,她在學習、繼承和實踐的基礎上,對東北地區的東北秧歌舞蹈進行了挖掘和收集,融入了自身的理解,在教學實踐中反復應用,并結合時代背景和舞臺表演的需要,開拓性地傳承和發展了東北民間舞,形成了東北秧歌中一個特殊的流派,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先后被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全國知名高校邀請教授。為了搶救保留在老藝人身上的寶貴民間舞遺產,喬良連續多年舍棄與家人共度春節的機會,到基層采風、積累素材,成為唯一同時掌握東北秧歌、單鼓舞、花棍舞和手玉子的老藝人。
喬良年輕時演出照
喬良為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團代班教授東北秧歌
1962年,對喬良來說是悲喜交加的一年。女兒宋小喬出生后不久,喬良的恩師突然因病辭世。而那時的喬良,身為舞團里的臺柱子,一心撲在東北秧歌的傳承上,她顧不上悲痛,也顧不上嗷嗷待哺的孩子,很快重返舞團,而家中的一切大事小情,都落在了丈夫宋曉身上。喬良的丈夫是著名的舞蹈服裝設計師,比她大整整12歲,和丈夫一起度過的38年是她最幸福的時光。但幸福總是顯得那么短,有11年的時間,丈夫是在病魔的折磨中度過的。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喬梁,用瘦小的雙肩扛起家庭、事業兩座山。賣房、賣家當、借錢給丈夫看病,白天上班,晚上陪護。為了保持丈夫病房的無菌環境,她每天擦地洗衣,右手骨頭都變形了。她說:“38年不算長,但我知足。我覺得應該做永遠不會撒氣的皮球,當球快要癟的時候,在地上滾吧滾吧就起來了,不會被打垮,不會被擊敗。”
編寫教材·培育人才
從事舞蹈教學60多年來,喬良始終追求從教材、劇目到人才的系統教學,她較早地認識到要培養優秀的舞蹈人才,只停留在課堂和書本上是不夠的,“學以致用”至關重要。她將民間舞的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教材-劇目-人才”三位一體,“課堂-舞臺-社會”三點一線的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方案。
喬良在學習、繼承和實踐的基礎上,對黑龍江地區的東北秧歌進行挖掘、收集,并帶領團隊研發了“黑土文化”的《東北秧歌》等地方性教材8部,填補了中國民族民間舞東北秧歌教材上的空白。她創作了以東北秧歌做素材的民間舞劇目《絹花迎春》《情醉女兒鼓》《嬉雪》《看秧歌》等舞蹈作品,使課堂訓練與舞臺實踐緊密結合,為培養具有嚴格訓練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使黑龍江省東北秧歌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與研究領域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教學價值和意義。
喬良培養了九屆畢業生約300余人,每屆畢業生中都有考入北京舞蹈學院、首都師大、中央民族大學等知名藝術院校的學生,如中國東方歌舞團一級編導唐文娟,中國歌舞劇團黨組書記翟杰明,黑龍江省歌舞劇院一級演員武麗艷,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傳播系黨支部書記、一級演員趙冰心等,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的舞蹈事業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喬良創作的劇目曾多次參加全國和全省舞蹈比賽并獲得重要獎項。如《絹花迎春》榮獲全國解放軍文藝大獎、全國荷花杯特別獎;《嬉雪》榮獲全國第三屆桃李杯比賽優秀劇目獎;《小院》獲全國第二屆舞蹈比賽創作三等獎和全國“桃李杯”劇目創作獎;原創劇目《高粱紅》入選首屆藝術職業教育舞蹈教學研討交流活動教學劇目群舞最佳展演、群舞“園丁獎”,入選文旅部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精品課《東北秧歌》《神鼓》獲首屆全國藝術職業教育舞蹈教學研討交流活動教學精品課程最佳展示獎、園丁獎;以喬良為原型的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項目舞劇《原風》入選文旅部第十三屆全國舞蹈展演,榮獲第一屆“黑龍江省文學藝術英華獎”,入圍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終評,入選首屆中國舞蹈優秀作品集萃,喬良榮獲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突出貢獻舞蹈家稱號;《腰鈴靈》榮獲第一屆“黑龍江省文學藝術英華獎”、首屆黑龍江省高校藝術教學成果展示二等獎。這些作品為黑龍江省舞蹈事業的發展贏得了榮譽。
退休不休·重返講臺
2004年,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將喬良返聘,一直工作到了今天。現在,她對舞蹈事業的追求甚至超越了年輕時。退休后喬梁又培養了十幾屆畢業生,向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全國藝術高等院校以及黑龍江省文藝團體和教學單位,培養了眾多舞蹈專業人才。她73歲時編寫的《東北秧歌教材》填補了我省民間舞蹈教材的空白。學生們說:“喬老師這么大年齡還給我們上課,我們都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上好每一堂課。她上課時雖然非常嚴厲,但平時生活中特別照顧我們。她對秧歌的熱愛與執著,對我們的影響很大。”
2018年12月,以喬良為原型的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舞劇《原風》首演,79歲的她還上臺演出了老年版的“自己”。短短兩個小時的舞劇,濃縮了歷代舞蹈人對舞蹈藝術的孜孜以求、薪火相傳、不斷進取、拼搏奮斗的精神歷程,而當79歲的喬良老師身穿戲服,同自己的學生一起翩翩現身于舞臺之上時,觀眾們無不被她為秧歌藝術奉獻終生的執著追求所深深感動。
國家藝術基金舞劇《原風》排練
國家藝術基金舞劇《原風》劇照
專業典范·功成名就
2016年12月,以喬良名字命名的黑龍江喬良舞蹈藝術中心成立。喬良舞蹈藝術中心通過遴選傳承人的方式,重點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建立骨干教師發展梯隊,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我省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同時整合省內外的優質資源,創作排演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精品節目,積極參加各級各類舞蹈賽事和演出活動,不斷豐富舞蹈專業師生的舞臺實踐經驗,不斷提高喬良舞蹈藝術中心的“產、學、研、演”水平。同時,搭建民族民間舞蹈傳承與創新的交流平臺,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加強與省內外同行的聯系,大力推廣喬良舞蹈藝術中心的舞蹈創作觀念、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名師示范引領作用,力爭在民族民間舞蹈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特色方面做出開拓性與示范性的貢獻,黑龍江喬良舞蹈藝術中心將被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藝術領域里的知名品牌。
承載著薪火相傳的渴望,在手絹里鐫刻著對生命的升華和敬畏。喬良在藝術上溯源,始終在創作與展望中耕耘,努力探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任時代的更迭,任生活中的種種磨難,作為舞者,喬良對心中那一抹美好未來的追求,從未停步。
喬良在學校排練廳教授學生東北秧歌
?
責任編輯:楊柳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