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網訊(王玉柳明 王春林 田為 曹玥 記者 王可欣)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周主題是“癌癥防治 全面行動——全人群 全周期 全社會”,旨在積極倡導每個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正確認識癌癥、積極防控癌癥,貫徹癌癥三級預防原則,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動參加防癌健康體檢,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日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哈醫大二院)腫瘤中心主任王貴玉教授團隊在多學科會診(MDT)模式下為一名胃惡性腫瘤患者通過經自然腔道取標本微創手術(NOSES)解除病痛,目前患者已順利出院。
哈醫大二院腫瘤中心主任王貴玉教授帶領團隊手術
家住哈爾濱市阿城區的劉奶奶今年68歲,平素身體康健。近三個月來,她稍吃點東西就會產生飽脹感,而且上腹部偶爾會有疼痛不適感,但劉奶奶并沒有重視。一個月以前,劉奶奶腹部疼痛越來越頻繁,而且身型日漸消瘦,遂前往醫院進行了胃鏡檢查,發現在胃體前壁有一處潰瘍型病灶,病理定為腺癌。
患者全腹CT影像圖片
得知這個結果,劉奶奶和其子女找到哈醫大二院腫瘤中心主任王貴玉教授團隊。王貴玉教授詳細了解了老人的病史并做了詳盡的術前檢查與評估,同時聯合麻醉科、心內科,呼吸內科等多位專家進行了多學科聯合討論。王貴玉教授表示,經多學科討論認為患者雖高齡且患有房早、慢阻肺、支擴等基礎疾病,但肺功能、肺CT、心超等檢查表明患者臟器功能經術前調整后尚可耐受麻醉與手術風險,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NOSES)在保證癌灶根治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創口可能,是最佳的手術選擇。
與劉奶奶及其家屬充分溝通,征得手術同意后,在麻醉醫生的護航下,手術順利開展。術中,王貴玉教授決定行遠端胃癌根治術,對病區淋巴結進行了徹底清掃,病變組織經陰道取出。術中出血50ml,腹部無切口,僅留幾個1cm左右的戳卡孔,術后劉奶奶疼痛感輕,意識恢復良好。家屬看著劉奶奶肚子上的幾個小孔,說:“王教授像給我們變了一場魔術似的,這么大的手術,創傷卻這么小!”
劉奶奶恢復順利,術后第一天就可以下地行走并排氣了。手術后第二天劉奶奶經由空腸營養管進營養液,無不適感。在全體醫護共同努力下,術后第7天順利出院。
王貴玉教授介紹,胃癌開腹手術需要在腹部開20cm的切口才能完成,而傳統腹腔鏡手術仍需5cm左右的輔助切口將標本取出。腹部無輔助切口經自然腔道(口或直腸或陰道)取標本手術(NOSES)屬于“微創中的微創”手術,避免了腹壁的額外開口,通過陰道、口、直腸等自然腔道取出術后標本,為微創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胃癌NOSES手術有術后疼痛輕、患者更快地下床活動、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減少肺炎、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的優點,符合加速康復外科理念。NOSES術式減少了腹部切口,從根本上避免了切口感染、切口疝的發生。
胃癌NOSES術后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的優勢也已初步得到證實,手術的成功開展不僅解決了疾病本身,同時也促進了患者生理、心理的加速康復,為高齡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帶來了福音。
2020年中國癌癥新發病例數前十的癌癥類型
2020年中國癌癥死亡病例數前十的癌癥類型
王貴玉教授指出,在我國胃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居惡性腫瘤第三位,多數為老年患者,且由于健康體檢觀念、經濟條件等因素制約,在確診時已處于進展期甚至晚期,手術難度大,預后欠佳。另外,高齡患者入院多伴隨一種乃至多種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律失常等,發生術后并發癥的幾率也相對高于青壯年患者,因此早期發現以及規范根治性手術是提升胃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王貴玉教授建議,40歲以上人群應注重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建議胃腸鏡每3-5年復查一次,如果發現胃腸道息肉或腺瘤可選擇內鏡下切除。而具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特殊人群其篩查時間應適當提前,復查時間也應相應縮短。
責任編輯:張宇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