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此后14年的漫長歲月里,東北抗日聯軍外無援軍,內無有效的裝備和給養供給,并長時間與黨中央失去聯系,完全是獨立奮戰。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從1932年至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依然做到平均每天打擊日軍52次,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經營”東北的龐大計劃,并把這個罪惡計劃變成套在侵略者脖子上的絞索,成為埋葬10余萬日軍的墳墓。
如今,在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中,還陳列著一幅攝于茫茫林海中的照片,樹干上,抗聯將士深深地刻下了“抗聯從此過 子孫不斷頭”的標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25日視察黑龍江時特別指出:“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激勵了幾代人。今天,我們仍然要用這些精神來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引導他們發揚優良傳統,在全社會帶頭弘揚新風正氣。”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7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黑龍江網推出系列專題報道《抗聯從此過》,帶領讀者走近抗聯遺跡,回顧那段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崢嶸歲月,重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東北抗聯精神,讓東北抗聯精神在新時代歷久彌新、薪火相傳。
作為黑龍江省的北部重鎮,北安曾是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駐地。在東北淪陷的暗夜中,這里是游擊區,武裝抗日風起云涌,留下了太多太多感天動地的抗聯英雄故事。
1951年10月的一天,6歲的尚玉山成了一名扶棺人,逝者是他的母親——抗日英雄尚大嫂。
尚大嫂本名叫張廣英,1907年出生在山東濰縣的一個貧苦農家。因生活所迫全家闖關東,最后在北安李殿芳屯安了家。23歲那年,她嫁給了當地貧苦農民尚福。從此,人們都習慣叫她“尚大嫂”。
“1939年初夏,抗聯六軍十二團在二次西征過程中,到李殿芳屯發動群眾,宣傳我黨的抗日救國主張。我的母親被抗日救國的道理吸引,很快成為最活躍的積極分子,擔任村婦女救國會會長,還被抗聯六軍十二團接收為抗聯戰士,負責地方后勤保障工作。”
聽著77歲高齡的尚玉山娓娓道來,一幕尚大嫂支援抗聯的英雄圖景在人們的眼前緩緩展開。
尚玉山在為群眾義務理發
1939年7月,根據抗日斗爭的需要,中共北安中心縣委在李殿芳屯成立。尚大嫂積極參與周邊村屯成立救國會、婦救會的發動工作,為抗聯部隊籌集軍糧,制作棉鞋、棉衣,運送抗聯急需的藥品、日用品等物資,多次受到抗聯部隊首長的表揚。
據北安市革命屯抗聯紀念館資料記載,尚大嫂及鄉親們想方設法,三天時間內就為抗聯籌備了七麻袋的物資,然后以進山拉套子為由,將物資送往南北河密營。從密營回來以后,尚大嫂等人又很快組織了抗聯急需的第二批軍需——棉衣70套、棉鞋70雙、糧食近千斤,還有煤油、藥品、電池、指南針等物資,并安全送到抗聯密營,讓抗聯部隊在南北河根據地逐漸站穩了腳跟。
由于斗爭形勢越來越嚴峻,抗日救國會成員隨時都有丟掉性命的可能,但尚大嫂和許多抗日骨干不顧安危,持續發展本屯救國會組織,還組織這些會員在周邊十幾個村屯陸續建立了救國會組織,發展會員120多人,形成了北安東部山區邊緣村屯與抗聯南北河后方基地緊密相連的抗日活動區域。
在救國會和婦救會的組織下,李殿芳屯成車集糧、成批做衣,各村屯救國會籌集的物資也源源不斷地集中到李殿芳屯,白天準備物資,晚間集中運送,李殿芳屯成為支援抗聯的物資保障集散地,黑龍江北部地區的抗日烽火越燒越旺。
北安地區如火如荼的抗日斗爭,很快引起了日寇的注意。
1940年6月的一天,一名抗聯戰士正在尚大嫂家談工作,忽然傳來一陣汽車聲。尚大嫂到后窗戶一看,北邊和東西兩邊,密密麻麻的全是日本兵,他們端著帶刺刀的槍已經圍上來了。
“咱們現在的北安市慶華軍工遺址博物館所在地,那個時候是鬼子的東大營,鬼子就是從那派出人來的。6月份的草還都沒長高,你躲在哪兒都能看見,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我母親一把就拉住了抗聯戰士,把他藏進豬圈旁邊的柴火垛里。”
鬼子進了院,在離柴火堆僅十多步的地方設立了一個崗哨。一天多了還沒有撤。
尚大嫂想到戰士一天沒吃沒喝,急得心里著火一樣,戰士身體虛弱,一天沒吃東西肯定熬不住。她燒了兩個“面團”,裝作去抱柴火,趁哨兵一轉身的工夫,把“面團”塞了進去。又回到屋里裝了一瓶水,藏到袖筒里,拿著豬食盆子假裝喂豬,把瓶子也塞了進去。
第二天日本兵撤走,抗聯戰士脫險了,大家都夸她是好樣的。她說:“抗聯戰士為咱們豁出命打鬼子,我也要豁出命來保護他們。”
抗聯戰士李振國在戰斗中身負重傷,尚大嫂同婦救會副會長于長青先把李振國藏在苞米樓子里,隨后又轉移到西溝子破房子里。這期間,日本兵、警察、特務經常到屯中搜查,還派了一個偽軍連長期駐防。她領著鄉親們以打柴作掩護,在北山深草稞里挖了一個小地窨子,讓李振國在那里養傷。她把家里幾只雞下的蛋托小豬倌兒捎到山上,每次豬倌兒回來她就問:“李同志咋樣了?缺啥東西?衣服破了沒有?”在她和婦救會同志的精心照料下,李振國不久傷愈歸隊。
接下來的日子里,敵人一邊加大對抗聯部隊的清剿力度,一邊抓緊搜捕、威逼利誘。很快,一些民族敗類頂不住壓力,出賣了李殿芳屯的抗日力量。
據北安市革命屯抗聯紀念館資料記載,1940年10月31日,由于叛徒告密,日偽軍400余人乘十余輛大卡車,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包圍了李殿芳屯。為了保存抗日力量,救國會緊急把當時的中心縣委書記王永昌等人秘密轉移,但其他人已來不及逃脫。當天,包括尚大嫂在內,李殿芳屯及周邊有55名抗日積極分子被捕。
敵人企圖從被捕者口中得到抗日隊伍的消息,可審問了一圈兒,誰都不說。敵人狗急跳墻,對尚大嫂、于長青、黃鳳九等人施用了老虎凳、灌辣椒水、上大吊、火燒、手指釘針、睡“陰陽床”等酷刑。
那是難以想象的摧殘,但是尚大嫂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前,咬緊牙關,一個字都不說。
不僅僅是尚大嫂,這55人中沒有一個人變節投敵。兩天后,一無所獲的日偽軍將尚大嫂、于長青等33名抗日群眾押到北安憲兵隊繼續審訊,后來又把其中25人轉至哈爾濱監獄,分別判處10至15年徒刑,有15人犧牲于日寇監獄。
1945年,尚大嫂等人得以解救,回到家鄉,鄉親們從十里八村趕來看她。
1949年,尚大嫂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中共中央北方根據地慰問團到李殿芳屯慰問,并送來毛澤東主席題寫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條幅及慰問品。根據慰問團的建議,當地政府將李殿芳屯改為“革命屯”,是省級政府首批確定的革命老區。慰問團還向尚大嫂表達了親切慰問和崇高敬意。
1951年9月,尚大嫂光榮地被選為國慶觀禮代表,要去北京見毛主席。臨行前,她一遍一遍背誦準備好的向黨中央、向毛主席要說的話。
然而天不假年。尚大嫂行至齊齊哈爾(當時黑龍江省省會)時舊病復發,省委、省政府非常關心,將她安排在省醫院,組織專家全力救治,但尚大嫂終因病情嚴重,于10月9日不幸病逝,年僅44歲。
英雄已逝,但是她的精神永存。特別是她的兒子尚玉山,在母親英雄事跡的感召下,從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再到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幾十年來,他從未停止奉獻的腳步。多年來,尚玉山多次見義勇為,參與各種志愿工作,成為當地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學習的榜樣。由他組建的志愿服務隊,已由最初的幾個人已發展到現在的百余人。
尚玉山給孩子們講述紅色歷史
“我會時刻保持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戰斗意志,只要黨需要我,我隨時做好準備。”尚玉山說。如今,他還會經常到各地講述紅色故事。在他的家中珍藏著一塊木牌,那是2001年10月1日他和父親去齊齊哈爾西滿革命烈士陵園看望母親時寫下的。上面寫著:“黨是太陽,是母親,我要向母親學習,燃燒自己,讓光照亮萬物,讓熱灑滿人間!”
尚玉山家的木牌
在北安,像尚大嫂這樣的英雄人物還有很多。
這里是著名的“南北河會議”的召開地,還建立了抗聯指揮中心、后方基地、北安中心縣委和抗日救國會、婦女救國會等地方組織,東北抗聯以此為依托,靈活機動、機智勇猛地打擊消滅敵人。這里曾活躍著趙尚志、李兆麟、金策、馮仲云、于天放等一批著名抗聯將領,還留下了冰趟子戰斗、八道林子阻擊戰、夜襲宋家站、王鈞挽救十一團、于天放牢籠脫險、劉二嫂掩護于天放、常有君英勇就義等動人的革命故事。
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璀璨星火,用行動、用鮮血詮釋了北安這座小城不畏強敵的勇敢與堅強。
抗聯從此走過,東北抗聯精神也會世世代代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記者 曲立偉)
部分文獻資料來源:
《那個被抗日火種點燃的革命屯》——王宇萌《黨的生活》
《緬懷我的母親——尚大嫂》——尚玉山《黨的生活》
責任編輯:劉海龍
審核:董雪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
即時新聞
更多>融媒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