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杯是什么比赛-nba在线直播免费观看-男足亚洲杯2023赛程直播-五人制足球场划线|www.jncul.com




黑龍江網 > 原創

奔涌吧!龍江創客丨張有利:做一粒種子,深深扎根進土壤 發布時間:2022-08-07 13:17 來源:黑龍江網

  近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聯合知名風投機構500 Global共同編制的《2021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指出,有36.1%的受訪大學生想在畢業后去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創業,有50.6%的大學生想去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線城市創業。

  誠然,奔赴一線城市創業,早已成為一個時代的鋪陳與注腳。但多年來,有這樣一群“與眾不同”的“龍江創客”——他們審時度勢,來到相比起“北上廣深”而言不那么搶眼的黑龍江,在這里投資興業,走上一段嶄新的人生旅程。

  他們當中,有些本就是黑土地的孩子,有些是來自四海八方的人才,有些是創業多年已經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有些是還處于創業初期的“新創客”,但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將黑龍江視為創業的熱土、成長的舞臺。

  龍江愛才,近悅遠來。這片黑土地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她為什么能夠成為一代代“龍江創客”們的“此心安處”“詩和遠方”?她是如何將人才“引進來”?憑什么值得人才“留下來”?又將怎樣陪伴他們繼續“走下去”?

  正值黑龍江省出臺《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之際,即日起,黑龍江網聯合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策劃采寫龍江科技創業人物系列專題報道《奔涌吧!龍江創客》。讓我們共同回望他們的來時路,見證一片土地與“創客”們的“雙向奔赴”,見證人才們在新時代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浪潮中競相奔涌。

  “我全部的詩歌/總是與土地一脈相承/所有的承諾與追求/點點滲入泥土的肌髓/凝結成我的田園與筆犁”

  8月2日8時的大慶火車東站,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張有利。他的背后是一整面白墻,陽光在上面打出了一道細長的影子,皮膚是常年沐浴在陽光下才能呈現出的,一種接近土地的顏色。

  或許跟工作的性質有關,他整個人的氣質就像一株挺拔的玉米樹,內斂堅韌,卻又生機勃勃。

  2005年至今,他一直任教于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現為農學院副教授;期間為了轉化科研成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下鄉扶持過多個村鎮的果蔬種植,還作為創業導師帶領學生多次獲得國家級創業大賽的獎項。

  他這前半生始終沒有離土地太遠,可預見的是,未來,依然會與土地為伴。

  “老家幾乎所有的冬棗樹都是從我那一棵嫁接活的。”時隔多年再提起這件事,他的臉上依然有一絲小得意。

  張有利出生于山東省安丘市的農村,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對農田里的一切有一種天然好感,大學也順理成章報考了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水土保持系。一次外出實習的機會令他接觸到了冬棗樹,平常的果樹嫁接技術積累,讓他回到老家后便立刻挑了一棵野生酸棗樹進行嫁接,沒想到還真成功了。

  “我一直對這種新奇的,有創造性的事物很感興趣,上大學時印象最深刻的也是關于余松烈院士研究小麥種植突破畝產多少斤的新聞。”

  2005年7月,從福建農林大學研究生畢業后的他攜妻子一起赴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任教,那是他第一次來到東北,第一次踏上這片黑土地。在此之前,林海雪原就是他對東北的全部想象,家人們總是擔心他會受不住這里的寒冬臘月,但有了土地就如魚得水的張有利卻適應得十分好。“就是大慶的蚊子太大太多了。”他苦笑著說。

  2006年,張有利開始參與北大荒集團的測土配方施肥科技服務。通過檢測土壤的養分含量,指導農民精準高效施肥,而這一干,就將近十年。這期間他和團隊一共參與了71個項目農場的測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評價工作,更與北大荒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與這項工作并行開展的,是針對肇州本土企業的發展難點提供技術支持。

  當時大慶柏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琪酵母第一任廠長投資的企業)受酵母廢液無法有效處理困擾已久,初來乍到的張有利便一頭扎進了廢棄物資源化的研究當中。眨眼間,時間從2007年來到2019年,合作地點也從肇州一路轉移至珠海,終于成功研制出了國內唯一一款富硒菌劑沖施肥。

  牧康牧業則是由于飼養了大量畜禽,糞污無法得到妥善處理,張有利便提議以畜禽糞便與玉米秸稈為基礎原料,添加相關益菌種,從而有效改良修復土壤,重塑生態平衡。如今,雙方已合作研發出一款可以替代化肥20%的多效功能生物有機肥,增產效果5%,成本降低9%,研發之初推廣面積就達到20萬畝。

  而在與地力農業合作期間,雙方又通過將秸稈資源再利用,開發低溫熱裂解的生物質炭,并推出多款炭基肥和木醋液系列殺菌、殺蟲、促生產品,減少農藥和肥料施用,讓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

  有了以上幾次成功的經驗,張有利對自己也越來越有信心。2016年2月,由他和另外兩位老師組建的黑龍江田力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首款產品為“益百億”復合木霉菌菌劑。

  他自己可能都沒想到的是,未來幾年時間里,正是這款產品幫助大慶的無數農民以綠色興農的形式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

  白粉病是種植香瓜過程中很常見的一種病害,爆發時期多在春秋兩季,會造成植物光合能力下降,引起早衰,甚至死亡,嚴重影響香瓜的產量和品質。而田力保生物科技2年間不斷調整配方,最終研發出的復合木霉菌菌劑能通過以菌抗菌、無毒無殘留的特性實現拮抗多種真菌性病害,還能誘導作物產生抗病性。

  除此之外,木霉菌還帶有降低土壤鹽漬化程度、改良土壤、降解土壤中長期存在的大分子物質促進作物生長、提高有機肥的腐熟速度從而形成含有木霉菌的高效生物有機肥、降解垃圾廢棄物等功效。可以說,隨著使用期的增加,會逐漸形成一種良性的生態循環。

  第一個“吃螃蟹”的地方是大慶市肇州縣的永勝鄉。

  張有利回憶,當時他們受肇州縣科技局委托,挑了一個村子進行試驗,十幾個大棚均采用牧康牧業的有機富硒肥做底肥,輔以木霉菌預防發病,效果非常喜人,得到了當地百姓和領導的認可。2018年,肇州縣的新福鄉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從前期的測土配方施肥、瓜苗移栽、后期的田間管理,專家們全程指導農民科學種植。在堅持“無增甜劑、無增大劑、無化肥劑”的“三無”原則下保證香瓜不減產,瓜農收益不受損。自此之后,張有利和他的團隊就成了田間地頭最常見的一道身影。從農墾大學驅車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在這幾年間已經不知道往返過多少次,不過每當看到農戶熱情的笑臉,看到長勢越來越好的瓜田,這點累好像又不算什么了。

  除了種香瓜,肇州縣的農戶還自己提議增加復種模式(即在同一耕地上一年種收一茬以上作物),并逐漸形成香瓜復種白菜、蘿卜、茄子、豆角、西紅柿等多種栽培技術。在張有利團隊跟新福鄉共同努力下,2017年,新福鄉被確定為“國家級香瓜復栽復種白菜標準化示范基地”,鄉里最早種香瓜的耀先村也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標準化示范村。2020年,新福鄉再次獲得全國香瓜(西瓜)復種白菜標準化建設示范園區榮譽稱號,并擁有肇州香瓜地理標志產品、綠色香瓜標識等成果。

  也是在2020年,張有利有了一個全新身份——市級科技特派員。

  為解決科技下鄉“最后一公里”問題,他帶領團隊多次開展線上線下服務,科普技術和產品實施覆蓋面積308360畝。通過組建農家“科技小院”定點為農戶講解種植知識,組建微信群在線解答農戶問題,每年開展農業科普和社會服務達到千余次;基于老街基公司和新福鄉、建設村、繁榮村開展多種形式的農家講堂和研學活動,形成科普掛圖和折疊頁材料2000余份。在永勝鄉、新福鄉成立2個農民綠色果蔬協會,集中科普和技術服務覆蓋肇州4個鄉鎮。與黑龍江農業龍頭企業老街基聯合引領,帶動大慶綠色富硒糯玉米的種植和銷售。

  另外,作為林甸縣省級科技特派員,他還在林甸縣科技支撐多個鄉鎮的扶貧攻堅工作,其中,直接對接的林甸縣鶴鳴湖鎮建設村2021年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今年4月,張有利在二井鎮的繁榮村挑選了16棟大棚種植香瓜,占地面積50畝。這里的農戶以前從未接觸過香瓜種植,張有利就帶著團隊手把手教學,用富硒菌劑沖施、秸醋液防蟲、木霉菌防病等措施開展社會服務;又用富硒肥種植了10畝大蒜,蒜頭大不腐爛,增產效果十分明顯,每畝預計可增產100斤。

  “其實農戶對科技是非常渴望的,但很多人的習慣和思維還是很難轉變。比如我們經常強調‘防大于治’,以木霉菌舉例,它應該在陰雨轉晴天之前提前噴2至3次預防農作物發病,但很多人總是懷有僥幸心理,認為沒發病就不用噴,等發病了再打藥治病。又或者很多人總是依賴化學農藥,哪怕農作物沒得病也想提前噴一些,但這樣不僅沒有用而且會導致農殘超標。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如何轉變農民的思維始終是個難點。”

  張有利在聊起這些傲人的成果時,臉上的表情始終是淡淡的。他一直強調,種出好瓜不代表農民就一定能富起來,關鍵還是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打通銷路,這樣錢才能真正進到老百姓的口袋里。

  曾經的瓜農總是處在十分被動的位置,價格永遠掌握在少數瓜販子手中,但如今隨著新福鄉種植規模逐漸擴大,土地產值率上升,去年村內香瓜種植面積已達到8000畝,每年通過四種種植模式能保證從5月到7月一直有新瓜陸續上市。另外,鄉里還成立了農民香瓜協會,設立專門的香瓜交易市場,擴大了香瓜的銷量與知名度,最多的時候市場里同時有400多輛車賣瓜,批發商來自陜西、遼寧等7個省市。

張有利(左二)為農戶講解種植知識

  還是2020年,張有利在安達市科協的協同下打造了升平鎮綠色香瓜種植示范區,實現了6年重茬香瓜零農藥和零病害爆發的綠色種植模式。目前在大慶林甸、肇州、杜蒙、大同、肇源等縣市均有科普服務和項目落地;遜克、安達、寶清等縣也廣泛開展了科普和科技服務。

  除此之外,團隊還為北大荒集團服務了30萬畝的水稻,在建三江、紅興隆、牡丹江分公司推廣的綠色防控水稻育苗得到廣泛認同,后又在京東農場開展了10000畝富硒稻米科技服務。

  “一開始來到北大荒597農場的一家水稻大棚時,整個棚的苗因為得了立枯病都快死了,其實秧苗的芯還活著,但根部都被病毒包圍了。我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給這些秧苗用了木霉菌,沒想到3天之后,就重新扎根了,這之后大家口口相傳,我們也就和北大荒有了更多合作的機會。”

  2021年3月,張有利在大慶科學技術局支持下,與肇州縣科學技術局在肇州打造出綠色富硒香瓜復種蔬菜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形成“三減三增”綠色富硒香瓜套種蔬菜模式,該基地能實現肇州縣綠色富硒優質蔬菜種植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目標,以及可復制推廣的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自主創新成果落地,從而帶動肇州縣香瓜復種蔬菜和其他農作物產業鏈科學合理的發展。

  別看張有利總是穿梭于田間地頭,他其實還是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黑龍江省金牌創業導師,以及黑龍江優秀創新創業獎獲得者。

  自2016年起,他開始指導學生創業,先后獲得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銀獎2項,銅獎2項,省級金獎6項,培養出的學生在七星農場向習總書記匯報了測土配方施肥和富硒技術情況。

  在2021年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來自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徐常健團隊獲得了一枚寶貴的國家級銀獎,不過說起他和老師張有利的相識,還真是頗有戲劇性。

  2016年的創業大賽上,那是二人的第一次碰面。徐常健原本是黑龍江工業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卻對張有利的農業研究“一見鐘情”,原本以為這只是對方的一時興起,沒想到徐常健真的考上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9級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碩士研究生,也是張有利帶的第一個研究生。

  考上研究生后的徐常健愈發認真刻苦,經常跟著老師下鄉幫助農戶答疑解惑。之后他與同學們組成創業團隊,入駐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創辦了大慶一畝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張有利的幫助下,以酵母硒葉面肥為核心,以專利配方酵母硒葉面肥為資源基礎,搭配生物菌劑和生物材料秸醋液為原材料,開發出多款木霉生防產品,公司成立一年,營業額已達800余萬元。而像徐常健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截至2022年,張有利指導學生創辦公司盈利過百萬的企業已有3家,今年李碩同學的黑龍江眾合立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又以秸醋液系列產品入圍國賽,代表黑龍江省沖擊金獎,展現大學生風采。

  不僅如此,張有利還經常帶領學生開展多維度科技助農活動,已經在肇州獲批的農業部玉米全產業鏈項目中,打造了玉米元宇宙直播科普平臺。和農民打了半輩子交道的他深知在和農民傳授知識時要盡可能地生動化、直觀化,因此團隊利用直播平臺的虛擬背景讓玉米在土地中生長的過程,或是病蟲害的治療方法都能夠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而大學生主播也區別于普通的帶貨主播,需要自己先了解和梳理知識,再向觀眾科普講解,最后介紹產品是如何作用于病癥的。用張有利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做到復雜化、規范化、科技化,做出大學生直播的特色。

  扎根農業多年,張有利坦言,對于年輕人來說,如果對土地沒有感情是很難堅持下來的。做這一行最忌諱的就是心浮氣躁,守護一顆種子從發芽到結果是一個急不來的過程,也是享受生命綻放的過程,可如今的社會節奏如此之快,大城市的薪資和白領光鮮亮麗的外表不論哪個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都是巨大的。而且,這還是個體力活,張有利之前帶學生下農田,若是趕上春播或是秋種,通常需要早上4點起床,很多學生根本堅持不下來。

  “怎樣才能把青年人留在土地上呢?”

  “我想主要還是靠農業利潤,沒有經濟基礎只談情懷是難以留住人才的。或者說,他在某一領域能看到光明的發展前景,如果自己堅持下去,一定會有不俗的成就。比如陳德啟在泰國賺到錢之后,竟然帶著16億來到戈壁種葡萄,普通人肯定覺得他瘋了,但他就是堅信如果自己能成功,就會成為這一領域的佼佼者,最后他也確實做到了。”

  對于張有利來說,他本身也是一個創業者,不太一樣的是,他的公司至今規模也非常小且只負責技術研發,市場銷售和推廣方面主要交由學生的創業公司來做。未來,他一方面希望能通過和北大荒更深一步的合作擴大產品影響力,另一方面他與肇州縣工信與科學技術局設計,以農學院為主,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園藝園林、食品、信息、動科等專業的老師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多動能的科技特派團隊,為廣大農戶提供更專業,更多元的技術服務。

  身為副教授、老板、科技特派員的張有利,肩膀上似乎總是承擔著推動黑龍江綠色農業發展的一部分重任,但卸下這些身份的他,終歸只是一位身體疏于鍛煉的中年人、一位忙碌的丈夫、一位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的父親。

  “大女兒中考復習的時候我陪伴的時間比較少,想想還是挺遺憾的,不過好在孩子們都比較理解我。小兒子現在6歲了,從小就喜歡看農業頻道,對花花草草和科普讀物都特別感興趣,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是很希望有人能繼承我的研究吧。”

  而所謂創業,在他看來也絕不是開公司掙錢那么簡單。

  “如果你是一位科研人員,有了新的產品研發或是理論突破是創業;如果你是一位公務員,能夠參與或推行某項改革也是創業。創業最重要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永遠不要對新鮮事物失去好奇心,永遠保持不斷創新的意識。”

  像一株植物一樣,深深扎根進土壤,永遠向陽生長。

  每粒種子都會擁有屬于自己的,華蓋亭亭的未來。

責任編輯:張宇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

推薦新聞